MySQL缓存机制MySQL缓存机制概述
MySQL的缓存机制主要分为两种: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。
一级缓存
也称为InnoDB缓存,是MySQL的一种存储引擎(InnoDB)提供的缓存机制。它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和索引,提高数据访问速度。
二级缓存:
也称为查询缓存(Query Cache),是MySQL服务器内部的缓存机制,用于存储SELECT查询的结果。当相同的查询再次执行时,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结果,而无需再次查询数据库。
MySQL 整体架构
MySQL的架构共分为两层: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
Server 层负责建立连接、分析和执行 SQL。MySQL 大多数的核心功能模块都在这实现,主要包括连接器,查询缓存、解析器、预处理器、优化器、执行器等。另外,所有的内置函数(如日期、时间、数学和加密函数等)和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(如存储过程、触发器、视图等。)都在 Server 层实现。
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。支持InnoDB、MyISAM、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,不同的存储引擎共用一个 Server层。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,从 MySQL 5.5 版本开始,InnoDB 成为了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。我们常说的索引数据结构,就是由存储引擎层实现的,不同的存储引擎支持的索引类型也不相同,比如 InnoDB 支持索引类型是 B+树,且是默认使用,也就是说在数据表中创建的主键索引和一级索引默认使用的是 B+树索引。
MySQL Server 服务层(Service Layer)解析 SQL 语句、优化查询以及执行操作的,分别有三个关键组件完成:
解析器(Parser)
优化器(Optimizer)
执行器(Executor)。
每个组件在查询执行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,下面分别介绍这三者的作用:
1. 解析器(Parser)
解析器是 SQL 查询执行的第一步,它的职责是将用户发送的 SQL 语句解析为数据库能够理解的内部结构。
SQL 词法分析:解析器首先对 SQL 语句进行词法分析,将 SQL 语句分割成多个“单词”或“标记”,如表名、列名、关键字等。
语法分析:接着,解析器会根据 SQL 语法规则生成对应的解析树(Parse Tree),用来描述 SQL 语句的逻辑结构。这个过程检查 SQL 语句的语法是否正确。
语义分析:确认 SQL 语句中涉及的数据库对象是否存在(比如表名、字段名是否有效),并且检查权限。
解析完成后,生成一个中间表示结构,交由下一步进行处理。
2. 优化器(Optimizer)
优化器负责选择最优的执行计划,使查询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运行。
逻辑优化:优化器会对 SQL 语句进行逻辑优化,比如 SQL 语句重写、消除冗余操作、合并重复条件、重新排列 WHERE 子句中的条件等。
物理优化:在物理优化阶段,优化器会选择最优的访问路径和执行顺序。例如,它会决定使用哪种索引(如果有多个索引可选),是否做全表扫描,如何连接多张表(选择嵌套循环、哈希连接或排序合并连接等)。
成本估算:优化器会基于数据库的统计信息(例如表的大小、索引的选择性等)来估算不同执行计划的成本,选择代价最低的执行方案。
经过优化后,优化器会生成一个查询执行计划,并交给执行器处理。
3. 执行器(Executor)
执行器的任务是按照优化器生成的执行计划,逐步执行查询,访问数据并返回结果。
权限检查:在执行之前,执行器会首先检查用户是否有权限执行相应的操作。如果没有权限,则返回错误信息。
执行执行计划:执行器根据生成的执行计划,依次调用存储引擎的接口来执行具体的操作。例如,如果是查询操作,执行器会调用存储引擎来读取相应的数据;如果是插入操作,执行器则会调用存储引擎来插入数据。
结果返回:执行器根据查询的结果,将数据以合适的格式返回给客户端。如果涉及多个步骤(如 JOIN 操作),执行器会协调各个步骤的执行,并组合最终的结果集。
三个核心组件之间的交互流程
解析器:SQL 语句转换为解析树。
优化器:生成最优的执行计划。
执行器:根据计划调用存储引擎执行操作并返回结果。
SQL查询语句执行流程
客户端请求:
客户端(如应用程序)向MySQL服务器发送SQL查询请求。
解析器:
MySQL服务器接收到SQL查询后,首先由解析器进行解析,检查SQL语句的语法是否正确。
优化器:
解析完成后,优化器会根据查询语句和数据库的元数据(如表结构、索引等)生成一个或多个执行计划。
权限检查:
服务器检查执行该查询的用户是否有相应的权限。
缓存查询:
在某些情况下,如果查询可以被缓存,服务器会检查一级缓存(如InnoDB缓冲池)和/或二级缓存(如果启用了查询缓存)。
二级缓存(查询缓存,MySQL 8.0之前):如果查询缓存启用,服务器会检查查询缓存中是否有该查询的结果。如果有,直接返回缓存结果。
执行器:
如果查询没有在缓存中找到,执行器会根据优化器生成的执行计划执行查询。
执行过程中,可能会涉及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,此时二级缓存(InnoDB缓冲池)会更新。
一级缓存(InnoDB缓冲池):如果查询涉及到的数据或索引页已经在缓冲池中,可以直接使用,无需访问磁盘。
返回结果:
查询执行完成后,结果集被返回给客户端。
更新缓存:
对于写操作(如INSERT、UPDATE、DELETE),相关的缓存(一级缓存和查询缓存)需要被更新或失效,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。
日志记录:
服务器会记录查询的日志信息,如慢查询日志,用于后续的性能分析。
关闭连接:
查询完成后,客户端可以选择关闭与MySQL服务器的连接,或者保持连接以便于后续的查询。
MySQL 8.0 版本为何移出了二级缓存(Query Cache)?
MySQL 8.0 版本中已经完全移除了查询缓存(Query Cache)功能。在早期的MySQL版本中,查询缓存是一个用于存储SELECT查询结果的内存区域,以提高重复查询的性能。然而,由于查询缓存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性能问题,特别是在高并发和写密集型的应用场景中,查询缓存可能会频繁失效,导致缓存命中率低,反而增加了性能开销。
因此,MySQL 8.0及更高版本推荐使用其他缓存策略,比如:
应用层缓存:在应用代码中实现缓存逻辑,使用如Redis、Memcached等缓存系统。
持久化存储引擎缓存:利用InnoDB的缓冲池来缓存数据和索引。
其他存储引擎:如果需要查询缓存的功能,可以考虑使用支持查询缓存的存储引擎,如MyISAM(但MyISAM不支持事务)。
MySQL 8.0通过优化存储引擎和索引管理,以及提供更好的性能调优工具和特性,来提高查询性能,而不是依赖于查询缓存。
评论区